回想故鄉與童年,你的腦海是否湧現與鄰居在廟埕裡玩捉迷藏,陪著阿嬤在騎樓下晒菜脯,或是跟著媽媽逛市場的畫面呢?注意看,這些畫面裡不僅有著你思念的人,同時也包含了當時的街景與建築,我們身處的空間,其實影響生活至深,只是我們從未察覺。
為了發掘都市規劃的新可能,全球華人營銷學院創辦人張瑋容特別邀請B Studio主持建築師陳秉信,暢談空間改造的實務經驗,從埋首圖紙與計算,到走進居民生活進行田野觀察,陳秉信矢志改寫危老重建的定義,在升級空間機能的同時,也為都市留下更多共同記憶與情感。
矢志成為空間指揮家 實現建築師改變人類生活的終極夢想
「建築師的工作不只是計算坪數分配,在建造都市的過程裡,我們更應該是空間的指揮家,為居民提出最好的生活空間提案。」陳秉信表示,除去圖紙與工程計算機,建築師應該更積極主動,調合各方利害關係人的需求,兼顧法規、工程、預算及美感,為即將生活在建物裡的人們營造更美好的未來。
天母的士東市場,是陳秉信實踐建築師大夢的第一步,初試啼聲即告捷,也為他奠定參與都市危老建築重建的信心基礎。
關懷居民的情感需求 從危老重建看見共好與共享的可能
「台灣30年以上屋齡的住宅有400萬戶,需要補強或拆除重建的比例更高達40%。」建築老舊,加上連綿不絕的頂樓加蓋,台灣醜陋的街景為人詬病已久,傳統的都市更新計畫程序複雜而冗長,近年來已逐漸被程序較簡便的危老重建計畫取代,然而土地開發事關利益,建商與地主經常爭論不休,面對這樣的僵局,陳秉信決定採取新的溝通策略。
「協商是的目的要共好,不是只專注自己好,溝通時要先定調,以討論大家想要什麼空間為優先。」陳秉信堅信危老重建不只需要建築專業,更需要民眾的參與,他不斷宣導「先減後加,共享生活」的理念,更不惜率先裝修B Studio的辦公室示範減法設計,盼能傳遞美好的空間體驗,讓大家都能眼見為憑。
「危老重建的目的,在於提升生活品質,建築師的職責,在於引導人們說出他們的故事,惟有考量居民的生活型態,空間設計的提案才能更貼近真實需求。」陳秉信表示,危老重建的計畫即將在全台遍地開花,他也期待能在不同的建案中實踐他的建築哲學與美學,在為城市改頭換面之際,也延續人們在其中共同生活的情感與記憶。
本文同步刊登於:經濟日報
延伸閱讀